发布日期:2025-05-17 22:14 点击次数:141
正规配资网站
编者按:4月18日,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中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大会在2025食博会·预博会和农博会期间于广东东莞召开。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同志以“广东农业品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”为题做了主旨演讲。现根据发言录音整理如下:
广东农业品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
——打造农业“金字招牌”,助力乡村振兴
各位领导、各位专家、朋友们:
大家上午好!很高兴能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,与大家相聚2025中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大会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“着力农业市场与品牌建设,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”。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,品牌建设是推动产业振兴、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,是新时代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着力点。
今天,借2025中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大会,我向各位朋友、各位嘉宾简要汇报广东农业品牌建设探索与实践。
一、品牌的认知
什么是品牌?有人说是口号,有人说是资产,也有人说是认知和信任。广告大师奥格威认为品牌是属性、声誉和广告的总和;贝索斯则说品牌是“别人背后怎么评价你”。
我更倾向于认为,品牌是一种经济现象,是信任的符号,是体验的传递,是价值的标签。在不同阶段,品牌的意义也在变化:在物资匮乏时,它代表口碑;在产品同质化阶段,它体现差异化;而在注意力稀缺的大信息时代,它更是文化的鲜明表达,是信任的真挚主张。
品牌的底色是信任,内核是真、善、美。(假、劣、丑,一定成不了品牌,相反,一定是品牌的“毒药”、品牌的“刺客”)。
二、广东农业品牌建设案例
接下来,我想与大家具体分享两个案例。
(一)父爱如兰
2022年,受疫情影响,广东四会兰花销售陷入低谷。面对困境,四会深入挖掘父亲节的情感价值,提出“父爱如兰”的品牌主张,把兰花定位为父亲节的专属节礼,打造出四会兰花的超级IP,成功把夏季的销售淡季变成热销旺季。
结果是实打实的:四会兰花价格从每盆20元涨到40元,销量从85万盆暴涨到300万盆,花农收益大增。更难得的是,在这场品牌化过程中,两位农业女干部亲笔记录下她们的“卖花日记”,结集成书《父爱如兰》,成为农业品牌建设的经典案例。
(二)年鱼经济
中国人讲究“年年有余”,广东则围绕这一传统文化打造“年鱼经济”。我们连续三年举办年鱼文化节,召开年菜企业座谈会,既传承了节庆文化,又拓展了产业链条。
数据同样喜人:珠海斗门的白蕉海鲈价格一度涨到18元/斤,同比涨幅超过50%,带动渔民增收超2亿元;湛江金鲳鱼从8元涨到26元,翻了三倍,渔民增收超10亿元。
同样的花和鱼,经过品牌加持,不仅卖得更好,价格也翻番,这就是品牌农业的现实意义。
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,是“12221”农产品市场体系在起作用: “1”个大数据平台,支撑精准对接; “2”支队伍(采购商、生产商),聚合两端资源; “2”个市场(销区、产地),产销互动、同步布局; “2”场活动(走进销区、迎进产地),打通供需链条; “1”揽子目标(价格合理、质量保障、产销对接、农民增收),最终实现农产品价值提升与农民获得感增强。
三、农业品牌建设的底层逻辑
结合广东实践,我想就农业品牌建设的规律,与大家交流几点思考。
一是品与质的协同。品牌是外在的识别,质量才是内在的底气。一个产品再有名,如果质量不过关,消费者用过一次就不会再来。真正的品牌,不只是名字响,更是品质硬。
二是产与销的协同。品牌建设不能脱离市场,种得好还要卖得好。过去农业常常重种轻销,导致果贱伤农。广东推行的“12221”体系,就是要打通产销两端:一边是农民,一边是市场,中间靠品牌来连接。品牌不是摆设,而是让生产贴着市场走,形成一个从种到卖的闭环。
三是工与农的协同。农业不能只靠镰刀锄头,更要借助工业化的力量。标准化、加工能力和物流体系,是农业品牌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。通过工艺改进、供应链升级,把“土特产”变成“工业品”,不仅卖得更稳,还能让农民在每个环节都多一份收益。让小农户接上大市场,靠的是工业体系给农业赋能。
四是物质与文化的协同。物质价值是品牌的基础,但它的上限是有限的。一斤苹果,无论多好,也只能卖到一个合理的价格。但如果这苹果背后有故事、有文化、有情感——比如它承载着乡愁、象征着节日、内含着记忆,它的价值就能被无限放大。文化,是品牌的第二条生命线。农业品牌尤其如此。消费者不仅关心产地、品种和安全,更关注这个产品能带来什么情绪和生活方式。通过品牌建设把农产品与文化、节庆、情感关联起来,是农业转型的关键路径。品牌,不只是标志和名字,更是讲故事的能力,是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的桥梁。真正优秀的农业品牌,既让人吃得安心,也让人看得顺眼、记得住、愿意分享。
五是立己和利他的协同。做品牌不能仅仅“自己强”,一定是为了“别人好”。好的品牌,一定是给受众带来好的利益、好的感受的品牌。做品牌,一定是立于己端,面向他端,以己好,让他好,让更多的人好。另外,农业品牌,单点突破很难抵御大市场的波动,只有区域协同、资源共享,才能走得更远。广东与吉林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化橘红与人参,南北特产,看似无关,却通过“共享市场体系、共享生产车间、共享储存云仓、共享科研平台”这“四个共享”,以品牌的相互背书,实现了跨区域协同共建。这不仅让品牌赢得更广泛的认同,为产品对接了新资源,打开了新市场,也让农民收益更稳、产业链条更长。
这种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的品牌联动,不仅提升了彼此品牌的认知度和市场力,也探索出了一条立己利他的共赢之路。农业品牌不是一个人、一地的事,而是一张全国联动的大网,大家互为支点,才能撑起更大的格局。
同志们,品牌是撬动农民增收的杠杆,是农产品打开全国市场的通行证,也是讲好乡村振兴故事的重要载体。
广东农业品牌建设一直在路上,路漫漫,需要上下求索。恳请大家给予支持、帮助,让广东品牌建设为强农富民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谢谢大家。
来源:南方农村报正规配资网站
下一篇:没有了